我家的三分場地作者:劉菁 村西頭河沿北岸有我家三分場地,每到麥熟,場地是最熱鬧的,2000年前后,家里收了麥子還需要“揚場”,經過一翻二曬三碾四揚,成熟的麥子才能顆粒歸倉。 夏至的午后,炙熱的太陽照射著麥子,突突的奔馬車后拉扯著青石大碾,不斷地磙碾麥穗,使麥粒與麥糠盡可能的分離,大人拿著木叉一遍又一遍的將麥子翻起,使每一個麥穗都能感受到石碾的撫摸。我喜歡像足球運動員那樣在麥秸上鏟來鏟去,鏟起來的麥秸被覆蓋的同時也少不了被扎,盡管腿上許多劃痕,那也抑制不了我們的樂趣。等到碾的差不多了,手拿木叉將一層層的麥秸整理出來,在一旁堆成了小山,又高又圓,才開始真正的揚場。揚場是一個技術活,既要掌握風向,又要利用巧力將麥粒與糠分離。樹蔭下有一頭戴草帽,袒胸赤膊的大漢,吞云吐霧,悠然自得,靜待風來。霎時間,猛地站起身來,掐滅煙頭,在地上又狠狠地捻了兩下,拿起木锨將麥粒和著麥糠拋向空中,在空中展現出一道美麗的拋物線,在風的吹動下,麥粒如珍珠落入玉盤,麥糠隨著風飄向了遠方,一旁的母親,緊緊地握住大掃帚,將沒有碾碎的麥穗趁機掃出來,兩個人要完美的配合,掃的慢了,麥粒正好落在掃帚上,掃的太快又會把麥粒帶走,反反復復,風來就揚,風息則休,直至麥粒與麥糠徹底分離。這時我才會隆重登場,拿著尿素袋子,撐大口袋,等著往里裝,一簸箕下去,還會有灰直沖臉龐,塵土之中夾雜著麥子的香氣。揚場結束,袋子里的麥粒坐著奔馬三輪回家了。 隨著年齡慢慢變大,機械化的普及,再也沒有見過揚場的景象,收割機的高效,麥粒還未到家就已被收購,再到后來的土地租賃、承包,每年只收租金即可。 我家的三分場地并未被承包,再加上這幾年的開荒復墾,大概有了七八分的樣子,在母親的辛勤耕耘下,玉米蔥綠高聳,棉花枝繁葉茂,紅薯郁郁蒼蒼,花生欣欣向榮。這期間當然也少不了我的功勞,澆水、施肥、除草,那是樣樣在行。 在這快節奏的工作中,趁周末閑暇之余到田間看一看親手種植的莊稼,也是一種愜意生活,若能時常采摘豐碩的果實,那更是最美好不過的了。城里有家,村里有田,這樣的生活你向往嗎? |